今天的案例主人公叫閆雪,哈爾濱人,重慶媳婦,是在日本留學8年的女海歸。
不白與閆雪相識在自己的農友圈里,時常關注她的動態。她回國涉農創業6年,從最初的拼勁十足,到最后的無奈放棄,可謂一場血淚經歷。
不白今日就試著剖析閆雪農創失敗的其中緣由,希望能引起正在或將要進行涉農創業朋友的思考和評論。
農創前3年
雖難熬但拼勁足閆雪告訴不白,她在日本學了8年的國際貿易。丈夫是重慶人,他們在日本相識成婚。
2011年,閆雪回國隨夫南下重慶。因無法忍受體制內的工作,毅然辭職,一頭扎進重慶合川的山溝里,和幾個人合股一起包下1000畝的山地建農場,種植原生態綠色農產品,欲把荒山開發成一個原生態的農業科技園。
談起創業初衷,閆雪強調了兩點當時的心境:
1、趁年輕搏一把,創一番事業出來;
2、回國后,一直為食品安全問題擔心,就想做原生態農業。
可創業不易,做有機農業更難。閆雪很快遇到第一大難題:資金出現嚴重短缺。
閆雪他們本來預計,即便做有機農業,初期投入100萬是夠了。但沒想到,單單就做“土壤改良”一個項目就花去一大半的錢,再加上購買水果苗和有機肥的費用,100萬立刻就花完了。
如何解決難題呢?
第一,賣房。閆雪下決心賣掉兩套房中的一套,股東也都賣房子湊。但還不夠,幸有婆婆賣掉3套房子,才讓資金困難有所緩解;
第二,收回股份。因前期投入太大,后面有股東扛不住退出,閆雪只得又勸公婆拿出來家里剩余的資金,把那些股份買下來,把項目變成自家的,才讓生產和經營得以順利進行下去。
之后,為農場更有機,閆雪還專門請了西南大學的農業專家團隊,為她的農場出謀劃策,解決技術瓶頸。
因準備充分,有機農場前3年發展雖磕磕絆絆,但總體向好,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。
1、農場種的都是原生態農作物。如葡萄、天麻、紫薯、黑花生和五彩花生等。不施任何化肥和農藥,采取自然免耕法,只用秸稈干、鋪在地里做肥料。但這么做容易導致雜草亂生,除草也完全靠割草機和人工,花費很大;
2、有機農業更要靠天吃飯。有一年,因天氣導致紫薯收成遭受重創,很多挖出來的紫薯也不能賣,只能任它爛在地里。不僅損失成本,人工費也白費了幾萬;
3、即便如此,閆雪還是堅持保證產品的質量與品質。兩三年后,天然的純蜂蜜、菜油、葡萄、黑花生、天麻等也陸續走上了收成正軌,能帶來一定的收益。
拼著熬過最難階段,閆雪也慢慢有了些希望。想著憑借蜂產品、中草藥、農產品深加工、食品深加工等四大項。相輔相成,配合好的話,前景應該不錯。
投入耗費越來越大
爭取政府支援難只能放棄有機農場雖漸漸有了收成,產品品質不錯。但因投入成本多,包裝后的有機農產品難免價格高些。但在銷售端,因很多普通消費者對有機沒概念,市場比較難打開。農場由于入不敷出,慢慢撐不住了。
為了維持農場正常運營,她只得設法繼續投入。閆雪也想到了去申報政府的國家支持農業項目和科技創新項目等,以便獲取政策資金的支持。
但基層政府給她的往往是失望。據閆雪講,申報下來的資金很難全部到達他們手中。不僅如此,在地方鄉鎮創業,閆雪還要與基層鎮政府打好交道,每年花在接待等上面的錢也不少。
而且,基層政府相關招商引資負責人又換得比較頻繁,每當閆雪與這個負責人剛打好關系,他就調走了。只得重新開始。結果,本想獲得的支持沒來,閆雪自己反而在這上面倒貼不少。
她由此獲得一個教訓:在鄉村搞涉農創業,政府關系不鐵,最好不要碰。
因投入越來越多(種植、人工等),收入改善不大,閆雪他們前后砸進去1000多萬后,發現實在扛不住了,對農業慢慢也變成失望乃至絕望。
2016年,閆雪把農場留給公婆準備轉讓處理,自己去日本打拼。5年來的涉農創業,也因此變成了一段帶血帶淚的慘痛經歷。
經歷固然慘痛
草根農創人更應總結學習從閆雪的這段血淚經歷里,不白覺得有4點值得所有草根農創人總結和注意。不白也歡迎農友們,在文后留言,和我一起討論這個案例。
1、一開始不要盲目求大。閆雪的有機農場起初就設置到1000畝,預計投入資金是100萬。
誰知光在土壤改良、買果苗和有機肥上就差不多花光了。后面得靠賣房籌資金,才能把這個“大坑”勉強填滿;
2、選對項目很重要。有機農業是一個需要高投入、高成本的項目,沒有一定實力,最好別玩;
3、有產品更要有營銷。有機農產品質量肯定比普通農產品好,價格適當高一些也肯定有消費者愿意接受。
關鍵是還要在營銷上下功夫,做品牌、講故事、傳播情懷、拓展渠道等,有營銷策略,產品才能更好賣;
4、養成“造血功能沒有,先不要找政府”的習慣。在農創界,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一句話:政府善于錦上添花,很難雪中送炭。
所以,不白一直覺得,草根農創人以堅持自己從小開始做起,一步步發展到能自負盈虧、擁有造血功能了,自然會更吸引政府關注,愿意來“錦上添花”。